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上海新天地的公共空间作品就已经这么牛逼了

kaga 商业咔
2024-09-07

继续我的上海新天地20周年巡礼系列,我常和朋友说,我们可以因为例如项目的选址、预算等各种客观因素无法达到最高水平,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知道“天花板”在哪儿,这样每一位从业者才更易看清自身所处事业的可能性。本文会回顾一些顶级案例,聊一聊艺术、装置等作品在商业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Part.1

自问:2021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今年有所不同吗?

自答:不仅今年有所不同,明年也会有所不同。


先来说一下上周5月28日,2021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正式开启,这是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遥想去年同期,我有为大家带来过当时全部25项作品的单篇探班分享。


今年,有些传统得到了“传承”,例如装置作品依旧是分布于上海新天地全域——从新天地广场一直延续到新天地时尚 II 及湖滨道购物中心。


新天地广场


新天地石库门街区


湖滨道购物中心


但也有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变”例如特地挑选了20件作品,用意特明显——具有“20周年”象征意义。其中新天地时尚 I 外广场更有一件名为“过隙亭 Time Infinte”的作品,通过几何形式和透视的手法来展示2001~2021“时间线”,探讨的是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但我分明感受到了作品对于上海新天地20年的致敬。


这件作品有一个颇具巧思的彩蛋,来自于每块透明板上的二维码,扫码后会看到设计师挑选的年度大事件插画,20年间能看到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各种“爷青回”事件,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荣誉感。我挑了几张个人比较喜欢的竞技体育和城市盛会相关的作品,对其他年份有兴趣的朋友参观时不要错过。


另一则较为显著的变化,来自新天地时尚 I 焕新开幕后所带来的新空间载体,项目内场区域及外场空间,呈现了包括“过隙亭”在内的8则作品。


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翠飐 Green Pavilion”以可再生城市农场为概念,打造了一个立体绿色装置,是极为因地制宜的呈现,融入进了新天地时尚 I 中庭的自然休闲氛围中。


值得展望的是,只要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持续,明年除了不同的作品装置外,依旧会有新鲜看点,因为届时新天地时尚 II 也将步入全面升级改造阶段,届时将与时尚 I 更好地融为一整体,我也会及时为大家带来最新进展。下组图可能是设计上海与“旧”新天地时尚 II 最后一次联袂出演——新天地太平桥板块常调常新的步伐是真停不下来。


Part.2

自问:为什么是上海新天地?

自答:因为这很上海,很新天地。


上文能看到,今年我并没有对每一则作品进行逐一详述,而是以gif的形式走马观花了一番,其中不乏有互动性的作品,因此有兴趣的朋友更适合现场体验。当带着思考来看活动案例时,难免会有更多感悟——上海新天地20年,我还是想把本文的主角回归到项目本身。


这已是设计上海和上海新天地连续第5年联袂,为什么两者能有紧密合作呢?


个人认为可以从“神形兼备”两方面来解读。


首先“设计上海”的上海设计展-上海设计周(Design Shanghai)是在细分领域先锋性的顶级展会之一,每年的呈现都受到专业人士、商家、设计爱好者等各方人士趋之若鹜,长期以往已逐步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上海新天地,自20年前“诞辰”以来,凭借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历久弥新的塑造,成为上海的“城市客厅”并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享有声誉,超出一个纯消费型商业空间的职能,承载着更多意义。


因此“一个体现城市精神的活动事件”和“一个具有城市代表性空间的商业项目”在理念和规格上是匹配的,满足了神形兼备中“神韵”这一前提。


在形态内容维度,上海新天地是结合了“街区+盒子”、“传统+现代”等极其多元化的商业项目,给予艺术装置、互动体验提供了各种空间可能性,这也是其能连续多年在全域内整合各种设计上海相关作品的客观基础,同时也让设计师、艺术家们结合上海新天地形态和理念迸发出全新灵感从而诞生更多优秀作品。例如下组图所在的新天地北里广场上,不同的艺术家基于“福、禄、寿”三星雕塑许愿喷泉的形态,呈现过各种风格、理念的装置作品,让上海新天地每年都能记录下不同的模样。


最终,项目通过活动形式和内容输出了更多精神内涵;而设计上海也能跳脱于专业场馆,在公共空间让每一位公众都能体验到设计的魅力。


Part.3

自问:上海新天地的公共空间打造是有了设计上海后才展露头角?还是一直都很牛逼?

自答:一直都很牛逼。


前文结合近期活动话题只是抛砖引玉,终于来到了标题所要阐述的重点。这一趴,我会为大家分享几个搜集的案例,看看这个20年的项目,这个在公共空间几乎可以满足各种条件的项目,在过往尤其是那些我尚未作为自媒体长期关注之前,有呈现过哪些优质、高规格、令人难忘的作品。


下文选择的案例也是我基于设计上海活动以及之前阅读《新天地 非常道》后的一些思考。


先前推送的上海新天地20周年 RESPECT一文有点像《新天地 非常道》的读后感,但感悟其实远不止一篇推文,书中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部分,还包括早期做的、现在看来都牛逼轰轰的大型活动、艺术、设计装置作品。


鉴于太平桥新天地板块的大尺度,先聊几个户外空间案例。早在2007年,法国艺术家Virginie、摄影师Tom Platzer在太平桥人工湖的湖面上,拉起一条条不同色彩的荧光帆布条,让市民通过参与和互动,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个人对这种利用大空间做的装置没有抵抗力,我近年曾记录过其他商场在中庭区域用线条作为类似手法来打造美陈装饰,但这已是2019年的画面。遥想2007年,我才入行1年不到。


依旧是2007年,来自欧洲的绘画大师Kurt Wenner在当时的新天地南里广场以及人工湖观景台的地砖上用彩色粉笔绘制出透视错觉3D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


Kurt Wenner的作品在社交媒体刚兴起的那几年是有被刷过屏的,但这则身边的案例反而因为年少无知没能注意到。我们能想象,如果放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这类打卡属性极强的点位会轻而易举出现在朋友圈。


这种通过视觉错觉手法的运用,我近期摄入过的案例,也是要回到2019年开业的老佛爷百货中由艺术家Felice Varini带来的《Danse d’Ellipses》。


以上两则均摘录自《新天地 非常道》,我一直想分享,终于在本文找到机会;同时我还查阅了一些官方资料,再列举几个牛逼的案例。


还是从太平桥人工湖说起,也许多数朋友们知道每年的上海时装周期间,太平湖公园都会化身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中不可多得的限时活动场地,唯有航拍才能不负其规模尺度。


但如果说秀场和大众消费者尚有距离感,那其实早在2015年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让更多艺术爱好者有机会踏入“湖心”,体验了一回长达半小时、由三千余幅画作和书信手稿构成的影像之旅。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真迹展,但通过当时看来先锋的沉浸式多媒体影像技术,给观者带来了颠覆性的观展体验,一票难求彰显了其火爆程度。


艺术的形式多样,表演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则更为轻松且具有亲和力。2020年,笑果文化在新天地广场开出「笑果工厂」,并在商业和写字楼空间中上演过情景小剧场。这是符合当下年轻人喜好,顺应时代潮流的互动表演形式。


但早在2006年,我还没毕业那会儿,在新天地石库门区域就上演过高规格的真人秀。据报道,当时项目请到享誉国际之四人行为艺术家组合----大开眼界四人组(Urban Dream Capsule)以“考古学家”为角色扮演,于为新天地度身打造的60平米玻璃舱内生活了12天,每天24小时与现场观众创意互动,是一场真正意义的行为艺术表演,你能从下组照片素材中看到公众强烈的参与感。


下面这个案例可以说是本文的5星推荐,不仅参与性强,规模上也是够震撼,关键是有很多当时的画面素材可以展示给大家。在2014年,国际知名艺术家JR全球艺术项目INSIDE OUT“万像人间”登陆上海新天地。活动期间,艺术家邀请沪上普通市民共同参与,为他们免费拍摄大量黑白波点肖像照片,并张贴在新天地南北里的公共墙体上,去寻找最能够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表情态度。


从下组图能看到最终这些人像作品从南里广场的地面墙面一直延伸到了石库门区域,单纯从规模来看就已叹为观止,这还没说到其理念层面的突破——


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黑白肖像并不讨喜,甚至听说项目当时在做这个活动时对消费者的参与度内心都是忐忑的。事实证明有些内在诉求以及观念的突破,是需要引领的,而商场作为直面消费者的公共空间,是最好的释放渠道之一。


这也让我想到在《新天地 非常道》中有写到,原本咨询公司给到新天地的打造方案是中国人因为相对比较内敛,又很注重家庭,因此对于吃饭这件事,更偏向于私密空间;而设计师在对我们石库门里弄生活的长期观察后,认为上海人其实是偏外放、重社交的,商业的价值在于挖掘其这份潜在诉求,并改变刻板印象,提供优质的开放式就餐社交环境。在坚持了这个与咨询报告向左的观点并予以冒险实施后,才让引领街区商业革新的新天地取得了突破。这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对于上海新天地,对于任何项目都是需要放在首位的。


聊完开放式空间再来看看盒子型项目,别看新天地时尚 II 现在稍显安静且即将迎来全面改造。早在10年前,也就是原新天地时尚刚开业那会儿,可是很会“搞事情”。先是在2011年迎来了一个全球最大吐司马赛克“玛丽莲·梦露”,由享有“吐司艺术之毕加索”美誉的莫里斯·班奈特出品,用了6000块吐司砌出。现在来看,整一个打卡墙。

图片来源网络


2012年,由当代艺术家黄致阳创作的“座千峰”公共雕塑展在新天地时尚揭幕,十件石雕艺术座椅亮相外广场,将设计和艺术恰如其分地融入生活,给公众以休息、玩耍,成为项目入口一道风景,最终被永久保留。这是艺术装置在商业空间中运用形式的代表性手法。


2013年4月,新天地时尚迎来了一场大IP展——刷爆流量的“100哆啦A梦秘密道具博览”。说其是商业项目IP大展的先驱都不为过,我个人做自媒体关注到该领域的首个案例分享,还是2016年的静安大悦城LINE FRIENDS全国首展,但其实早在2013年我有被新天地时尚门口的100只哆啦A梦和更多人群吓到(第一次看到商场门口排队看展),只是当时用破手机拍的照片都没有留存,也甚至不知道这就是后来让商业项目乐此不疲的IP活动(那会儿我做了7年招商工作刚提出离职)。


最后分享一趴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也是将商场空间打造和商户结合得最为紧密、我有拍过照片但没有留档的“上海新天地创意橱窗展”。这个系列活动总共举办过3届,由上海新天地携手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带来。早在2010年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便与伦敦市中心的高档商业街摄政街Regent Street合作推出“Regent Street Windows Project”橱窗项目,2年后,拥有国际视野和优质资源的上海新天地凭借其多元的商业形态,将此活动引入,邀请来自英国的建筑事务所与场内品牌商户联动,打造兼具艺术感和创意性的橱窗作品。如果放在近两年,相信会是行业自媒体的选题香饽饽。


其中必须要特推两个案例,你能现象橱窗作品延伸至街头吗?——来自荷兰建筑事务所UNStudio为新天地时尚带来的极具感官冲击的街头艺术作品,是商场视觉面向外的延伸。官方描述:这一长30米、宽3米的装置艺术作品位于马当路上,毗邻商场沿街外立面。通过墙体与天花板不断扭曲变化的过程,将人们经过此地的行为反射到镜面上,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通过这一通道的人们在反射中重新认识自我,也认识他人,走路的过程也是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力求人们可以在这一体验中寻求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大大的RESPECT)


你又能想象橱窗隐秘于办公楼宇吗?——来自英国的Amin Taha建筑事务所为位于企业天地的丽妍雅集设计了这么一则有点超现实的作品。官方描述:利用了原有清水混凝土外立面,将企业天地2楼的整个大堂淹没在齐胸高的碧蓝水池中,在水面上,搭建起一座如同豫园九曲桥般的曲径小道,让你一眼望到清澈的湖底,提高对水池的观感,在体验瑞士护肤之前,率先感受到瑞士湖水的涟漪,全面提升丽妍雅集独一无二的水疗体验,营造视觉SPA效果。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遇见如此尺度的艺术装置(包括物理尺度以及脑洞尺度),呈现在商场、城市公共空间亦或是办公楼。这些堪称“标杆级”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上海新天地做过什么以及能做到什么程度,激励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传承和突破。


以上这些,从时间维度来看,早的来自于上海新天地刚建成前10年,也就是我刚入行时,是真的“初出茅庐不懂事”,我当时做的是百货商场,专业是招商,不懂也没达到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水平。


另有一部分,是在2010年起的后10年,也是新天地时尚建成后的那段期间,上海新天地的众多案例基于此盒子型商业空间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多元化和现代化,其实已经和最近几年商业项目所做的各种活动无异。那会儿我刚辞职不久,才注册了公众号,尚未开始观察上海整体商业市场,对类似哆啦A梦IP展这样的大事件也缺乏敏锐度,实则是对商业理解层面的“不懂事”。如今再回眸,反而有了更多的感悟。


从空间维度来看,有基于城市公共空间大尺度的作品,有与整体建筑结合的装置型艺术作品,也有与商户结合的区域型作品。


从渠道来看,包括有艺术家策展、大型IP展、机构或专业人士合作等各种资源整合。


从形式来看,又有包括永久性装置、快闪型作品;互动型案例、打卡型点位等等。


这些如果放在如今社交媒体及自媒体盛行的年代,即使不被吹爆,刷个屏也是稳的,但我在写本文时很多影像都很难找到,这反而成了我分享这篇内容的动因——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


为什么我要在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之际聊过往的案例呢?这似乎与我一直信奉分享前沿案例的内容定位不符。主要是因为设计上海@新天地设计节是每年上海新天地就各种设计、艺术装置作品的集中呈现,而这种呈现方式让上海新天地的空间优势得以放大。


但有趣看点是,空间的多元化优势其实在上海新天地20年都一直存在,项目也从来没有忽略过这一特性,从建成伊始就自始至终在利用公共空间呈现各种作品。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我在查询这些案例时脑中总会浮现出念想:

要是这个作品放到现在呈现的话那就更了不起了,因为有更多人会通过社交媒体而看到。


但资讯的泛滥也可能让我们逐步失去判断力,成为了信息搜集工具,并容易患上错失恐惧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反而忽视了我们拥有过什么、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些更为务实本真的思维方式,这也让过往未经社媒发酵且相对纯粹的案例显得更令人肃然起敬。


因此我会说上海新天地“一直都很牛逼”,也相信这一“传统”将会在之后的20年得以传承。


one more thing


吻之树 yyds



相关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业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